小儿手足口病发病过程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过程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疱疹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潜伏期一般为3-7天,此时病毒已在体内复制但尚未出现症状。患儿可能表现为轻微食欲减退或活动量减少,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表现。潜伏期具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粪便、唾液或疱疹液传播。
前驱期持续1-2天,患儿可能出现低热、乏力、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部分儿童会拒绝进食或流口水,体温多在38℃左右。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疱疹期为疾病典型表现阶段,持续3-7天。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疹子不痒不痛。重症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
恢复期约1周,疱疹逐渐干燥结痂,体温恢复正常。此时仍需隔离至所有疱疹结痂,避免传染他人。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现象,属于恢复期正常反应,无须特殊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手心、足底、臀部及口腔黏膜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痊愈后可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