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造影有风险吗

心血管造影存在一定风险,但多数情况下风险可控。心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其风险程度与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操作规范等因素相关。
心血管造影的常见风险包括造影剂过敏反应、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血管损伤等。造影剂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穿刺部位出血通常较轻微,可通过压迫止血处理。血管损伤发生率较低,多与操作技术或血管条件有关。多数患者在检查后仅需短暂观察即可离院,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概率。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严重持续性心律失常需药物或电复律治疗。肾功能损害多见于原有慢性肾病者,术前充分水化可降低风险。极少数患者因血管严重病变可能发生导管相关血管穿孔,需紧急介入处理。这些严重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一,且多与患者自身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进行心血管造影前需完善心电图、凝血功能、肾功能等评估,告知医生过敏史与用药史。术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有无肿胀疼痛,出现胸闷气促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合理选择适应症、规范操作流程及术后护理可显著降低风险,患者无须过度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