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牙和阻生牙的区别

关键词: #阻生牙
关键词: #阻生牙
埋伏牙和阻生牙的主要区别在于牙齿萌出状态与位置,埋伏牙是完全未萌出且被骨组织或软组织包埋的牙齿,阻生牙是部分萌出或因空间不足导致位置异常的牙齿。主要有牙冠位置、萌出程度、并发症风险、治疗难度、影像学表现等差异。
埋伏牙的牙冠完全位于颌骨内或被牙龈组织覆盖,临床检查不可见。阻生牙的牙冠可能部分暴露于口腔,但因邻牙阻挡或角度倾斜导致无法正常排列,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呈近中倾斜状态。
埋伏牙因骨阻力或萌出路径障碍完全未突破骨皮质,需通过影像学确诊。阻生牙通常已突破骨皮质但未达正常咬合平面,可能伴随牙龈瓣覆盖,易引发冠周炎。
埋伏牙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含牙囊肿或邻牙牙根吸收,需定期影像监测。阻生牙更易引发反复冠周感染、邻牙龋坏或牙列拥挤,下颌阻生智齿可能压迫神经管引起感觉异常。
埋伏牙拔除需去骨开窗,手术创伤较大且可能损伤邻近结构。阻生牙拔除难度取决于倾斜角度,近中阻生者常需分牙或去骨,但整体操作空间优于完全埋伏牙。
埋伏牙在X线片中显示为完整牙体被骨组织包绕,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晰。阻生牙可见牙冠部分穿出骨皮质,牙根形态可能因空间限制出现弯曲,与邻牙关系密切。
发现牙齿萌出异常时应及时拍摄曲面断层片或锥形束CT明确诊断。埋伏牙若无症状可暂观察,但需每6-12个月复查影像;阻生牙出现感染或邻牙损害时建议尽早拔除。术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创口,24小时内禁止漱口以防血凝块脱落。恢复期间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需复诊排除干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