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败血症怎么引起的

传染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0次浏览

关键词: #败血症

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免疫调节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败血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均可导致病毒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等。病毒感染通常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器官功能。

3、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呼吸道等途径侵入血流,导致真菌性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间断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注射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注射液、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

4、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需在抗感染同时积极控制原发病,如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白细胞,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

5、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严重烧伤、创伤、手术切口等可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病原体易于侵入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也是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的重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保持伤口清洁等。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拔除导管,并经验性使用覆盖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素。

败血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尿量等变化,出现意识改变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评估治疗效果。预防败血症需增强体质,及时处理感染病灶,避免滥用抗生素。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