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发烧怎么退烧

内热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整饮食、中医调理等方式退烧。内热发烧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脱水、积食、阴虚火旺等因素有关。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贴敷额头,但需避开眼周及破损皮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结合其他退热措施。
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双氯芬酸钠栓等药物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退热效果。使用前需排除药物禁忌,如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儿童应选择混悬剂型,给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惊厥需立即就医。
发热时体表水分蒸发加快,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25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脱水。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需增加补液。婴幼儿可通过少量多次喂哺母乳或配方奶维持水合状态。
选择绿豆粥、冬瓜汤等清热食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加重内热。适当增加梨、西瓜等含水量高的水果,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发热期间蛋白质需求增加,可食用蒸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蛋白。积食发热者需暂时减少食量,配合腹部按摩促进消化。
实热证可用金银花露、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虚热证适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大椎穴刮痧或耳尖放血适用于高热无汗者,但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小儿推拿可采用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长期低热需辨证服用中药汤剂调理体质。
退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2-4小时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皮疹等预警症状,或体温反复超过39摄氏度,需及时至感染科或儿科就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