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关键词: #动脉
关键词: #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有十二指肠解剖位置异常、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体重快速下降、脊柱畸形、腹腔手术后粘连等。该综合征通常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十二指肠水平段先天走行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的夹角内,若该段肠管位置偏高或固定韧带松弛,易受血管压迫。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肠梗阻症状,可通过改变体位如俯卧位缓解,严重时需手术松解。
正常两动脉夹角为45-60度,若因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夹角小于25度,会直接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轻症者可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改善,重症需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短期内体重显著下降会导致肠系膜脂肪垫减少,使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加重。常见于神经性厌食、恶性肿瘤等患者,需通过逐步增加热量摄入恢复体重,必要时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严重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可能改变腹主动脉走行,间接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窄。这类患者常伴有慢性营养不良,需矫正脊柱畸形联合胃肠减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胰酶肠溶胶囊等改善消化功能。
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可能造成局部粘连,牵拉肠系膜上动脉使其压迫十二指肠。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慢者可尝试禁食胃肠减压,顽固性梗阻需行粘连松解术,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日常应少食多餐,餐后保持俯卧位或左侧卧位15-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选择低渣、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限制粗纤维摄入。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须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长期营养不良者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滴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