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或毒物损害、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等。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类型分析病因。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肝和丙肝可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易发展为慢性肝炎。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复制。病毒性肝炎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等。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女性20克)持续5年以上即可能致病。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黄疸,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戒酒是根本治疗措施,严重者需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化疗药物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黄磷等也可导致中毒性肝炎。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乏力、恶心,伴转氨酶显著升高。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解毒,重症需人工肝支持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症状包括关节痛、皮疹,肝组织活检可见界面性肝炎。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进行免疫抑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威尔逊病由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肝脏沉积引发肝炎。血色病则因铁过载损伤肝细胞。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威尔逊病需终身服用青霉胺片驱铜治疗。
肝炎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严禁饮酒。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肝炎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超声等检查。注意个人卫生,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