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内科编辑 医路阳光
0次浏览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典型表现为血管壁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其发生与血脂异常、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可诱发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1、脂质代谢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时,会穿透受损的血管内皮沉积于内膜下,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脂饮食、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调节血脂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同时需控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2、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产生的血流剪切力、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高血糖环境等均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加速脂质渗透和炎症细胞浸润。长期吸烟者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迁移。改善内皮功能需戒烟限酒,必要时使用贝前列素钠片等血管保护剂。

3、慢性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升高时,会激活血管壁炎症通路,促使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斑块的纤维帽。牙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血管炎症状态。控制炎症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伴感染时需联用盐酸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

4、血小板活化聚集

斑块破裂暴露胶原组织时,血小板通过糖蛋白受体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管腔阻塞。这种情况常见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典型表现为活动后胸痛加剧。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急性期可能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

5、遗传易感因素

载脂蛋白E基因突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缺陷可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年龄提前。这类患者常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青少年期即可出现黄色瘤。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需长期服用依折麦布片等降脂药控制病情。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需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已有斑块形成者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出现胸闷、肢体无力等缺血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