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怎么回事

儿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0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由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不足、产伤、感染、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输注凝血因子、抗感染治疗、局部止血、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1、维生素K缺乏

母体维生素K储备不足或母乳中含量较低可能导致新生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典型表现为生后2-5天出现皮肤瘀斑、脐带渗血或消化道出血。需立即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者可重复给药。哺乳期母亲应增加西蓝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

2、凝血因子不足

早产儿肝脏发育不成熟可能导致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合成不足,表现为穿刺部位渗血不止或颅内出血。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对于凝血因子Ⅷ缺乏的新生儿,可静脉注射人凝血因子Ⅷ浓缩剂。

3、产伤因素

分娩过程中胎头受压或器械助产可能造成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出血等机械性损伤。轻度血肿可局部冷敷压迫,巨大血肿伴贫血时需穿刺抽吸。产伤性颅内出血患儿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必要时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4、感染因素

败血症继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降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同时输注冷沉淀补充凝血物质。严重DIC患儿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

5、遗传性疾病

血友病A/B等遗传性凝血障碍可在新生儿期表现为关节腔出血或肌肉血肿。确诊需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急性出血期需静脉输注相应凝血因子浓缩剂。长期管理建议避免肌肉注射,定期预防性输注凝血因子。

家长需每日检查新生儿皮肤黏膜有无新鲜出血点,哺乳时观察有无呕血或便血。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使用硬质物品擦拭口腔。出院后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补充维生素K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提倡母乳喂养但需确保母亲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儿应选择强化维生素K的奶粉。发现异常出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