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如何鉴别

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可通过散瞳验光、症状表现及病程发展进行鉴别。假性近视多为短期用眼疲劳导致睫状肌痉挛,散瞳后屈光度消失;真性近视则因眼轴增长导致不可逆性屈光不正,散瞳后度数仍存在。
散瞳验光是鉴别核心方法。假性近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度数可完全消失或显著降低,常见于儿童青少年短期用眼过度。真性近视散瞳后度数变化不明显,与角膜曲率或眼轴长度异常相关,需通过验光仪测量确认。
假性近视表现为视物模糊波动性大,休息后缓解明显,可能伴随眼干、酸胀等视疲劳症状。真性近视视力下降持续且渐进,戴镜矫正效果稳定,可能伴有眯眼、凑近看物等代偿行为。
假性近视病程短,通常1-3个月内有明确用眼过度诱因,及时干预可逆。真性近视进展缓慢但持续,度数随年龄增长加深,与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用眼习惯有关,需光学矫正控制。
假性近视调节幅度异常增高,调节灵敏度下降,通过视觉训练可改善。真性近视调节功能多正常,但可能因长期未矫正引发继发性调节障碍,需结合双眼视功能评估。
真性近视中高度者可能出现视盘倾斜、豹纹状眼底等病理性改变,通过眼底照相或OCT检查可发现。假性近视无器质性眼底病变,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
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儿童青少年每3-6个月复查视力。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控制连续用眼时间不超过40分钟,阅读距离保持30厘米以上。出现视力下降时避免自行配镜,需经专业散瞳验光确诊。假性近视可通过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反转拍训练等方式干预,真性近视需遵医嘱配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或进行屈光手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