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拒奶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原因,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有限有关。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多晒太阳等方式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情况。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抑制胆红素代谢有关。母乳性黄疸通常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危害,黄疸可持续3-12周。若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须停止母乳喂养,但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式。
溶血性黄疸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如ABO溶血或Rh溶血。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溶血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迅速,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溶血性黄疸需进行光疗、换血等治疗。家长发现新生儿早期出现明显黄疸时应立即就医。
感染性黄疸由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TORCH感染等引起。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肝脏功能受损。感染性黄疸往往伴有发热、反应差、吃奶减少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家长需注意观察新生儿一般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胆道闭锁是导致新生儿持续性黄疸的严重疾病,因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周逐渐加重,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尿液颜色加深。胆道闭锁需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行葛西手术或肝移植。家长发现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且伴有大便颜色改变时,应立即就医检查。
新生儿黄疸护理应注意保持合理喂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应喂养8-12次,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应按需喂养。家长可让新生儿适当晒太阳,但应避免阳光直射眼睛。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等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若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发热等症状,或黄疸持续加重、超过2周未消退,应及时就医。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