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消化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0次浏览

细菌痢疾可能由志贺菌感染、不良卫生习惯、食物污染、免疫力低下、水源污染等原因引起。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志贺菌感染

志贺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等。这些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入人体后侵袭结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患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诺氟沙星胶囊等。

2、不良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不洗手、共用个人物品等不良卫生习惯容易导致志贺菌传播。细菌可通过污染的手、餐具等间接接触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重要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品等。

3、食物污染

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特别是生冷食物、未彻底加热的肉类和海鲜等。细菌在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食用后可能引起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可降低感染风险。

4、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更易感染志贺菌。免疫力下降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细菌更容易侵入并致病。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免疫调节。

5、水源污染

饮用或接触被志贺菌污染的水源可引起疾病传播,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细菌可在水中存活数天至数周。确保饮用水安全,避免饮用生水,对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细菌性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防止疾病传播。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