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要用于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胎动不安等症状的治疗。
黄芩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能有效清除体内湿热。对于暑湿胸闷、湿热痞满、黄疸泻痢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湿热型腹泻可配合葛根芩连片使用,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蒿汤配伍。使用期间须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芩善清上焦实火,对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有良好疗效。治疗肺热咳喘可配伍桑白皮、杏仁,如清金化痰汤。外感热病高热时,常与金银花、连翘组成清热解毒方剂。现代研究证实其黄芩苷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但虚火咳嗽者不宜单独使用。
黄芩能清血分实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治疗鼻衄可配合白茅根、侧柏叶,胃肠出血常与地榆炭同用。临床常用黄芩炭增强止血效果,但血瘀型出血禁用,孕妇出血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黄芩有清热安胎之效,主治胎热不安、胎动下血。常与白术配伍组成安胎方剂,如当归散。妊娠期使用需严格掌握剂量,避免过量伤阳。伴有腰膝酸冷的肾虚胎动者不宜单独使用,需配合续断、桑寄生等补肾药物。
黄芩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黄芩素可用于治疗皮肤化脓性感染,常制成黄芩素软膏外用。内服可配合蒲公英、紫花地丁治疗疮疡肿毒,但虚寒性疮疡久溃不愈者忌用。
使用黄芩需注意体质辨证,脾胃虚寒者应配伍干姜、白术等温中药。煎煮时不宜超过15分钟以免有效成分破坏。日常可配伍枸杞、菊花代茶饮用于清热明目,但连续服用不宜超过2周。出现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自行大剂量长期服用。服药期间保持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