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灌肠的利弊

小儿内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0次浏览

关键词: #发烧 #小儿 #小儿发烧

小儿发烧灌肠通常不建议作为常规退热手段,仅在特定情况下由医生评估后使用。灌肠退热可能快速降温但存在肠道刺激、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灌肠退热通过直肠给药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使药物快速吸收达到退热效果,尤其适用于呕吐无法口服药物的患儿。常用灌肠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能在30分钟内起效,体温下降速度可能优于口服给药。该方法操作简单且不受患儿配合度影响,在急诊处理高热惊厥时具有一定时效优势。但反复灌肠可能破坏直肠黏膜屏障,导致局部红肿疼痛,部分患儿会出现排便反射紊乱。药物浓度调配不当还可能引发结肠痉挛腹痛

常规退热应首选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安全剂型。灌肠操作须严格无菌避免感染,药物剂量需按体重精确计算。早产儿或存在肠道畸形者禁用,腹泻患儿可能加重脱水风险。灌肠液温度过低易引发肠痉挛,温度过高则可能造成黏膜烫伤。临床观察显示约15%患儿会出现肛门不适感,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自主排便功能。

当患儿持续高热伴意识障碍,或存在严重呕吐无法服药时,可在医疗监护下短期使用灌肠退热。家长发现孩子发热应先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且精神萎靡再考虑药物干预。任何退热方式都需配合病因治疗,如出现抽搐、皮疹或发热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