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打手足口疫苗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

接种手足口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通常症状轻微且可自行缓解。手足口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后常见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一过性低热、皮疹、腹泻等,极少数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直径1-3厘米的硬结或红肿,多与疫苗佐剂刺激有关。建议家长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48小时内避免抓挠,通常2-3天可消退。若红肿范围持续扩大或伴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
部分儿童接种后12-24小时会出现体温37.5-38.5摄氏度的低热,与疫苗激活免疫应答有关。家长可采取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超过48小时,需考虑其他感染因素。
可能出现轻微食欲不振、恶心或稀便,与疫苗中的病毒抗原成分刺激胃肠黏膜有关。建议少量多餐喂养,避免油腻食物。若出现频繁呕吐或血便,需警惕病毒性肠炎等并发症。
极少数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可能出现荨麻疹、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此类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建议接种后留观半小时。既往有疫苗严重过敏史的儿童应提前告知医生。
个别儿童可能出现嗜睡或烦躁,通常24小时内缓解。若出现持续嗜睡、抽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排除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能与疫苗无关的原发疾病相关。
接种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观察期间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无力等异常表现,家长需立即带儿童就诊。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维持良好卫生习惯。疫苗接种后2-3天内不建议游泳或泡澡,防止接种部位感染。对于有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接种前需经专科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