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宝宝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主要诱因有口腔菌群失衡、免疫力低下、奶具消毒不彻底、母亲产道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可能伴随进食困难或烦躁哭闹。
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唾液分泌少,自洁能力弱,易因哺乳残留或环境因素导致菌群失调。家长需每日用温开水清洁宝宝口腔,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避免使用纱布过度擦拭。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配合乳酸菌素散调节菌群。
早产儿或营养不良的宝宝免疫功能较弱,难以抵抗真菌侵袭。家长需保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维生素AD滴剂和铁剂,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医生可能建议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增强免疫力。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是常见感染途径。家长需每日煮沸消毒奶具10分钟以上,或使用专用消毒柜处理。哺乳前母亲应清洁双手和乳头,避免用嘴试温奶液。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辅助克霉唑乳膏局部治疗。
分娩时若母亲阴道存在念珠菌感染,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孕晚期出现阴道瘙痒等症状时应及时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医生可能预防性使用制霉菌素片研末涂抹口腔。哺乳期母亲若乳头皲裂感染,需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感染风险。家长不得自行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医嘱。治疗期间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医生可能开具氟康唑颗粒进行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同时监测肝功能。
日常护理需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每次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定期消毒所有接触口腔的物品。避免用力擦拭口腔黏膜,选择柔软材质的安抚奶嘴。哺乳期母亲应注意饮食均衡,限制高糖食物摄入。若斑膜持续不消退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免疫缺陷等潜在疾病。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