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宝宝得了中耳炎

宝宝中耳炎可通过耳痛、发热、抓耳、听力下降、耳道分泌物等症状判断。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被动吸烟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血常规等方式确诊。
宝宝可能因耳痛出现哭闹不安或频繁抓挠耳朵,尤其在夜间平躺时疼痛加剧。婴幼儿无法表达疼痛,可能表现为摇头、拒绝进食或睡眠中断。急性中耳炎疼痛多为突发性,可能与感冒后咽鼓管堵塞有关。家长需观察宝宝是否对耳部触碰异常敏感,检查耳廓周围是否有红肿。
细菌性中耳炎常伴随38℃以上发热,可能与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关。发热通常在耳痛后出现,持续1-3天,使用退热药后仍反复。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若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39℃,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呕吐或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宝宝持续抓挠耳朵或摩擦耳部against物体,可能是中耳积液刺激的表现。渗出性中耳炎患儿可能无剧烈疼痛,但会因耳内闷胀感反复抓耳。家长需检查耳周皮肤是否有抓痕,避免继发感染。此症状易与出牙期不适混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中耳积液会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表现为对呼唤反应迟钝或电视音量调大。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家长可观察宝宝是否频繁要求重复话语。婴幼儿听力筛查异常或失去已掌握的简单词汇时,需考虑中耳炎可能。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液平面。
鼓膜穿孔后可能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多伴随疼痛突然减轻。外耳道炎分泌物多为稀薄液体,需与中耳炎鉴别。家长发现耳漏时应避免自行清理,防止感染扩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可能带有臭味,需警惕胆脂瘤形成。
家长发现疑似症状时应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防止损伤鼓膜。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缓解咽鼓管压力,哺乳期宝宝喂奶时注意抬高头部。急性期可对耳后区进行温热毛巾外敷,温度不超过40℃。避免宝宝接触二手烟,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概率。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用药期间观察过敏反应。康复后建议定期进行听力随访,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