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孩子手足口病

孩子手足口病可通过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症状判断,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
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疱疹或溃疡,多分布于舌面、颊黏膜和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可能导致孩子拒食、流涎。家长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口腔,避免刺激性食物。若溃疡严重,医生可能开具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等促进黏膜修复。
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疹子周围有红晕,通常不痒不痛。皮疹形态扁平,中心可有灰白色小点。家长需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医生可能建议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约半数患儿发病初期出现38-39℃中低热,持续1-2天,可能伴随头痛、乏力。家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超过38.5℃时,医生可能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
部分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轻度腹泻,与病毒侵袭肠道有关。建议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必要时使用口服补液盐。若腹泻严重,医生可能联合蒙脱石散调节胃肠功能。
极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重症手足口病可能。此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需注意孩子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康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托幼机构患儿应隔离2周,衣物玩具需阳光暴晒或消毒液浸泡。观察病情变化时,特别警惕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