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手足口病 七个检查来确诊

判断孩子手足口病可通过口腔检查、皮疹检查、血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七种方式确诊。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医生会观察患儿口腔黏膜是否出现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典型表现为2-4毫米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口腔病变是手足口病早期特征性表现,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
手足部位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直径3-7毫米,疹子质地较硬,周围有炎性红晕,多不痒不痛。皮疹多分布于手掌、足底及臀部,呈离心性分布。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等后期表现。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感染程度,但无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通过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可明确具体病毒类型。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是主要病原体。病原学检查对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症预警有重要意义。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可能表现为压力增高、白细胞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升高等病毒性脑膜炎改变。该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重症病例。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等心肌损害表现。重症病例可并发心肌炎,表现为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对评估心脏受累程度有重要价值。
胸部X线可发现肺水肿或肺炎改变,头颅MRI有助于诊断脑炎或脑干脑炎。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重症病例的脏器损害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呼吸和循环情况,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动等表现需立即复诊。痊愈后仍要隔离1-2周,并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