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起的小米粒疙瘩是怎么了
皮肤科编辑
医言小筑
关键词: #疙瘩
皮肤科编辑
医言小筑
关键词: #疙瘩
孩子身上起的小米粒疙瘩可能是粟丘疹、湿疹、痱子、过敏性皮炎或传染性软疣等引起的。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

粟丘疹是角质堆积形成的白色小囊肿,多出现在面部或躯干。可能与皮肤清洁不足或轻微外伤有关,表现为直径1-2毫米的坚硬丘疹。一般无须特殊处理,避免挤压即可。若持续不消退,可就医进行针挑治疗。
湿疹可能与遗传、接触刺激物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皮肤干燥、红斑和瘙痒。急性期可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慢性期可用尿素软膏。家长需保持孩子皮肤湿润,避免使用碱性洗浴用品。
高温闷热环境下汗腺堵塞会导致痱子,表现为密集针尖大小水疱或红疹。建议家长给孩子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持环境凉爽。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避免抓挠继发感染。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引发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需排查并远离过敏原,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糖浆,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家长应记录孩子饮食及接触物以便溯源。
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珍珠样丘疹,具有传染性。表现为中央凹陷的蜡样光泽丘疹,可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需避免搔抓,可采用液氮冷冻或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消毒。

家长需每日观察皮疹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形态演变及伴随症状。保持孩子指甲修剪整齐,防止抓伤。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儿童专用护肤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若皮疹扩散、渗液或伴随发热,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让孩子摄入已知过敏食物,家中定期除螨除尘,减少环境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