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症状是什么怎么治疗
消化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消化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急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等。

急性肠炎最典型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病毒性肠炎粪便多无脓血,细菌性感染可能出现黏液便或血便。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脐周或下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绞痛不等,严重时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细菌毒素刺激肠黏膜是主要诱因,热敷腹部可部分缓解症状。
多数患者先出现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继而发展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频繁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充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

细菌性肠炎常见38℃以上中高热,病毒性感染多为低热或不发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感染可能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持续高热需进行血培养检查。
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应,严重脱水时可见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婴幼儿可能出现前囟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处理。

发病期间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补充复合维生素B改善肠道功能。注意餐具消毒,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腹泻、呕血便血、意识模糊等危重症状时,需急诊排除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