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要怎么护理

新生儿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增加光照时间、监测胆红素水平、保持皮肤清洁、遵医嘱治疗等方式护理。新生儿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喂养不足、感染、溶血性疾病、遗传代谢缺陷等原因引起。
增加母乳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建议每2-3小时喂养一次。若母乳不足可补充配方奶,每日喂养8-12次。喂养时注意观察婴儿吸吮力度和吞咽情况,避免过度喂养导致吐奶。哺乳后可将婴儿竖抱拍嗝,减少胃部不适。
自然光中的蓝光能帮助分解胆红素,每日可让婴儿在非直射阳光下暴露10-15分钟。注意避开正午强光时段,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进行。光照时需裸露背部皮肤,但要避免眼睛受强光刺激,可佩戴专用眼罩保护。
家长需每日观察婴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从面部逐渐向躯干四肢发展时需警惕。可使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定期测量,或就医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出生后3-5天为胆红素高峰期,此期间需加强监测频率,记录数值变化趋势。
每日用温水轻柔擦洗婴儿皮肤,特别注意颈部、腋下等皱褶部位。清洁后涂抹婴儿专用润肤乳,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理产品。勤换尿布防止尿便刺激皮肤,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导致的皮肤损伤。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安全阈值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辅助治疗。严重者需接受蓝光照射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分解胆红素。极少数溶血性黄疸患儿可能需要换血治疗,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术前准备。
护理期间家长需记录婴儿每日大小便次数、睡眠状态和进食量。保持室内温度24-26℃,湿度50%-60%。避免给新生儿穿戴过多衣物导致体温升高。若发现婴儿出现嗜睡、拒奶、尖叫或肌张力异常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的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黄色蔬果。出院后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直至黄疸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