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方式诊断。子宫肌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干细胞突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异常、下腹包块、压迫症状等表现。
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或表面凹凸不平的质硬包块。黏膜下肌瘤可能通过阴道检查发现宫颈口扩张或肿物脱出。妇科检查能初步判断肌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但无法明确肌瘤性质,需结合其他检查确诊。
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肌瘤数量、位置及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对多发性肌瘤或特殊部位肌瘤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区分肌瘤与腺肌症。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巨大肌瘤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在术前评估中具有优势。
血常规可发现长期月经过多导致的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性激素六项检查有助于评估雌激素水平是否异常升高。肿瘤标志物如CA125可能轻度升高,但需与卵巢肿瘤鉴别。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并发症及排除其他疾病。
适用于疑似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能直接观察宫腔内肌瘤的形态、大小及附着部位,同时可进行活检。检查时可见宫腔变形、内膜受压或肌瘤突出于宫腔,表面血管分布异常。宫腔镜检查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可确诊,镜下可见梭形平滑肌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显示ER、PR阳性表达,Ki-67指数通常较低。病理检查是鉴别肌瘤恶变的核心依据,对疑似肉瘤样变的病例尤为重要。
确诊子宫肌瘤后应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食物。无症状的小肌瘤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经量增多、腹痛加剧或压迫症状需及时就诊。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饮食摄入,有助于维持激素水平稳定。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及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