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艾滋病是如何被发现的
常见性病编辑
医普观察员
常见性病编辑
医普观察员
全球首例艾滋病病例于1981年在美国被正式报告,患者为一名年轻男性同性恋者,临床表现为罕见的卡波西肉瘤和严重免疫缺陷。这一发现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通过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首次向全球发出预警。

1981年6月5日,美国CDC在报告中描述了洛杉矶5名既往健康的年轻男性患者,均出现卡波西肉瘤和肺孢子菌肺炎等机会性感染。这些病例的共同特征包括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及无法用已知疾病解释的免疫缺陷。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类似病例在静脉吸毒者、血友病患者及海地移民群体中陆续出现,初步证实这是一种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新型传染病。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克·蒙塔尼团队首次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罗伯特·加罗团队确认该病毒为艾滋病病原体。早期病例追溯研究发现,1959年刚果保存的血液样本中已存在HIV病毒,推测该病毒可能于20世纪初从黑猩猩跨物种传播至人类。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1987年卫生部发布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艾滋病防控体系正式建立。

建议公众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避免高危行为。若发生可疑暴露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杜绝医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