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有哪三大原因
血液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血液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和慢性失血三大原因引起。

长期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常见原因,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等对铁需求较高的人群。素食者或长期偏食者因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血红素铁来源缺乏。典型表现为乏力、指甲脆薄,可通过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改善。
胃部手术、慢性胃炎等疾病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影响三价铁转化为可吸收的二价铁。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破坏铁吸收部位。这类患者常伴随腹胀、腹泻,需治疗原发病并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反复出血是主要失血途径。长期缓慢失血使铁丢失速度超过补充速度,常见面色苍白、心悸气促。需通过胃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点,同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注意膳食均衡,每周摄入2-3次动物血制品或红肉,搭配柑橘类水果促进吸收。育龄女性月经期可适量增加富铁食物,运动员及长期服用抗酸药者应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出现持续疲劳、异食癖等典型症状时,建议及时检测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避免盲目补铁掩盖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