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白血病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流式细胞术、染色体分析、基因检测等方式诊断,治疗方式主要有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白血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是筛查白血病的初步手段,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等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能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该检查具有快速、无创的特点,但确诊需结合骨髓检查。若结果异常,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液,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化程度。活检可明确白血病类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急性髓系白血病。检查后需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24小时内避免沾水。可能出现短暂胀痛,但严重出血或感染概率较低。
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确定白血病免疫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例如CD19、CD20阳性提示B细胞来源,CD13、CD33阳性提示髓系来源。该技术灵敏度高,可检测微量残留病灶。检查需采集2-5毫升骨髓液或外周血,无须特殊准备。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特征性异常如费城染色体、PML-RARA融合基因等,这些改变与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提高检出率。检查结果需7-14个工作日出具,是制定个体化方案的重要依据。某些染色体异常患者可能需优先考虑靶向药物或移植。
二代测序技术可检测FLT3、NPM1、CEBPA等基因突变,帮助评估风险和选择靶向治疗。例如FLT3-ITD突变提示预后较差,可能需强化疗或移植。检测需抽取5毫升外周血,报告周期约2周。部分突变存在治疗靶点,如IDH2突变可使用恩西地平。

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进食瘦肉、鸡蛋、西蓝花等食物。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皮下瘀斑等症状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