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容易误诊吗
肛肠科编辑
医点就懂
肛肠科编辑
医点就懂
结肠癌存在一定误诊概率,早期症状易与痔疮、肠炎等疾病混淆。误诊原因主要有症状相似性、检查手段局限、患者忽视早期信号、医生经验差异、肠道准备不充分等。

结肠癌早期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与痔疮高度相似。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且附着粪便表面,结肠癌便血常呈暗红色并与粪便混合,但非专业人员难以区分。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时,易误判为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需结合肠镜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肛门指检仅能发现直肠下端病变,对高位结肠癌检出率低。粪便隐血试验受饮食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腹部CT对早期黏膜层病变敏感度不足,容易漏诊微小病灶。增强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提高检出率,但仍有部分病例需依赖肠镜确诊。
间断性腹痛、排便不尽感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被患者归因于饮食不当。中老年群体将体重下降误认为自然衰老现象,延误就医时机。部分患者因恐惧肠镜检查拒绝进一步评估,导致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才确诊。

基层医疗机构对结肠癌警惕性不足,可能将贫血归因于营养不良。非专科医生对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缺乏重视,未及时建议肠镜检查。多发性息肉患者可能被简单诊断为良性病变,忽视癌变风险随访。
肠镜检查前清肠不彻底会影响黏膜观察,导致微小病灶漏诊。肠道残留粪便可能掩盖扁平型肿瘤,尤其右半结肠癌更易被遗漏。采用分次清肠法并联合染色内镜可提升病变检出率。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筛查,高危群体每3-5年接受肠镜检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诊。确诊患者应配合医生完成CT、MRI等分期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