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和诊断
消化内科编辑
医路阳光
消化内科编辑
医路阳光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可通过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确诊。

细菌性痢疾早期表现为脐周或左下腹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腹痛与肠黏膜炎症刺激和肠蠕动亢进有关,严重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临床常用消旋山莨菪碱片、颠茄片等解痉药物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10-30次,粪便量少且含血丝或脓液。这与志贺菌侵袭结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有关。治疗需注意补液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多数患者出现38-39℃的中度发热,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发热由细菌内毒素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通常持续2-3天。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

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伴有肛门坠胀感。这是直肠炎症刺激神经末梢的特征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排便失禁。治疗需控制感染,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菌药物。
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脱水等表现,婴幼儿可见前囟凹陷。重度感染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确诊需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或PCR检测,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

细菌性痢疾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餐具应煮沸消毒。饮食选择低脂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电解质。日常需加强手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