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后可侵犯泌尿生殖系统或全身器官。常见性传播疾病有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艾滋病、尖锐湿疣等。
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通过黏膜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细菌通过尿道或宫颈黏膜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可直接穿透黏膜屏障;阴道毛滴虫等寄生虫则通过接触寄生繁殖。病原体入侵后会在局部增殖并扩散至淋巴系统或血液。
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不同病原体逃逸机制各异。梅毒螺旋体通过表面抗原变异逃避清除;HIV病毒直接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缺陷;人乳头瘤病毒可长期潜伏于基底细胞。免疫反应过强时可能引发盆腔炎、附睾炎等继发损害。
除传统性接触外,部分病原体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HIV病毒能通过母乳喂养传播;乙肝病毒存在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交叉感染风险。共用针具等血液暴露行为也会扩大传播范围。
未经治疗的性传播疾病可能转为慢性感染。衣原体感染可导致输卵管性不孕;HPV持续感染可能进展为宫颈癌;梅毒进入三期可引发神经梅毒和心血管梅毒。慢性化与病原体持续存在、免疫抑制以及治疗不彻底有关。
阻断传播链需针对性干预。安全套可物理阻隔病原体;暴露后预防用药对HIV有效;HPV疫苗能预防相关癌变。早期筛查和治疗可消除传染源,如青霉素治疗梅毒、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感染。健康教育对高风险行为干预尤为重要。
预防性传播疾病需建立安全性行为观念,避免多个性伴侣和不洁性接触。出现尿道分泌物、生殖器溃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确诊后需规范完成全程治疗。性伴侣应同步筛查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无保护性行为。定期妇科检查及HPV疫苗接种有助于降低宫颈癌风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需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