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潜血是什么意思

大便潜血是指肉眼不可见的消化道出血,需通过化学或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可能提示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
消化道微量出血时,血液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并随粪便排出,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颜色变化。常见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试纸检测和免疫法胶体金检测,前者灵敏度较低且易受食物干扰,后者特异性更高且不受饮食影响。轻度出血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或轻微腹痛,但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当出血量较大或存在持续性出血时,可能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此时已属于显性出血范畴。部分患者可能因痔疮、肛裂等肛门疾病导致假阳性结果,需结合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鉴别。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潜血通常呈间断性阳性,而溃疡性出血多与腹痛症状周期性相关。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粪便潜血筛查,阳性者需进一步接受胃肠镜检查。日常需避免检测前3天食用动物血制品、红肉及某些富含过氧化物酶的蔬菜,防止假阳性干扰结果。发现潜血阳性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