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灸法是什么

中医养生编辑 医路阳光
465次浏览

关键词: #床上 #中医

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灸法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隔物灸和灯火灸。

1、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捏成圆锥形小体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适用于寒证、虚证;间接灸则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姜片、蒜片等介质,常用于风湿痹痛。施灸时需注意防止烫伤,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进行熏烤的方法,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手法。温和灸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雀啄灸多用于急性病症,回旋灸则针对面积较大的疼痛区域。操作时艾条距离皮肤3-5厘米,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宜。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的特殊疗法,在留针时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这种方法既能发挥针刺的疏通作用,又能通过艾热传导增强温经散寒效果,特别适用于寒湿型关节疼痛、胃脘冷痛等病症。实施时需防止艾灰脱落烫伤。

4、隔物灸

隔物灸通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放置特定药材增强疗效,常见有隔姜灸、隔蒜灸和隔盐灸。隔姜灸适合脾胃虚寒,隔蒜灸多用于痈疽疮毒,隔盐灸则专治脐周疾患。不同介质具有不同药性,可针对性地加强温通、解毒或回阳等作用。

5、灯火灸

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快速灼烫穴位的方法,属于直接灸的变体。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风、腮腺炎等急性病症,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的特点。施灸时动作需迅速准确,避免过度灼伤皮肤。

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时需根据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方法。阴虚火旺、皮肤溃疡者慎用,孕妇腰骶腹部禁用。施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风,4小时内不宜洗澡。若出现水泡需保持清洁,较大水泡应就医处理。日常可配合艾草泡脚、穴位按摩等增强疗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