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厌食症症状

神经性贪食厌食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暴食后催吐、过度节食、体像障碍、情绪波动及生理功能紊乱。神经性贪食厌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两种亚型,可能由心理压力、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倾向、神经递质失衡或家庭关系问题引发,需通过心理治疗、营养干预及药物辅助等方式综合干预。
患者常出现不可控的暴食行为,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后因罪恶感或恐惧体重增加而主动催吐。这种行为可能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电解质紊乱或牙齿腐蚀。暴食行为多与情绪压力相关,部分患者会隐瞒症状。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进食模式,必要时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稳定情绪。
表现为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对食物种类和分量极端控制,常伴随对高热量食物的恐惧。长期节食可引发营养不良、闭经或低血糖,部分患者会制定复杂的进食仪式。营养康复需逐步增加膳食热量密度,如添加乳清蛋白粉或口服营养补充剂,同时配合心理咨询改善体像认知。
患者对自身体重和体型存在扭曲认知,即使体重过低仍坚持认为自己肥胖。这种症状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有关,可能伴随强迫性称重行为。治疗需采用体像暴露疗法结合奥氮平片等药物调节感知,艺术治疗也有助于重建身体认同。
焦虑和抑郁症状常见,暴食或禁食行为常成为情绪调节手段。部分患者出现社交回避或自伤倾向,与血清素水平异常相关。心理治疗需聚焦情绪管理,可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调节神经递质,正念训练能帮助识别情绪性进食信号。
长期紊乱进食可引发心动过缓、骨质疏松或消化功能减退,女性患者多见月经周期异常。严重电解质失衡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风险。医疗监测需定期检查血钾和骨密度,营养支持可选用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片,胃肠功能恢复阶段建议少量多餐。
神经性贪食厌食症患者需建立规律的进食计划,每日保证三餐两点心以避免极端饥饿或饱胀。家属应避免对进食行为的过度关注,转而鼓励非体重相关的成就。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改善身体感知,但需避免成为新的补偿行为。定期复诊评估心理和营养状态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