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焦虑症

中医治疗焦虑症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情志调摄及导引功法等方式综合干预。焦虑症在中医属“郁证”、“心悸”范畴,多与肝气郁结、心脾两虚、痰热扰神等证型相关。
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方剂,肝气郁结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含柴胡、白芍、香附等药材;心脾两虚适用归脾汤,含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等;痰热扰神可选温胆汤,含半夏、竹茹、陈皮等。中成药如解郁安神颗粒、舒肝解郁胶囊、枣仁安神胶囊等亦可辅助改善症状。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用药。
选取百会、神门、内关、太冲等穴位疏通经络,肝郁气滞加刺期门、阳陵泉;心肾不交配照海、三阴交。可采用毫针针刺、电针或耳穴压豆,每周治疗2-3次,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缓解紧张情绪。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睡眠障碍等伴随症状。
以头面部及背部膀胱经为重点,运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手法放松肌肉。配合点按膻中、肝俞等穴位疏肝理气,每日自行按摩印堂、合谷等穴位3-5分钟。脊柱调理手法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心慌、手抖等躯体化症状有缓解作用。
采用移情易性疗法,通过琴棋书画等雅趣转移注意力。遵循《黄帝内经》“恬淡虚无”原则,避免过度思虑。建议参与团体活动培养豁达心态,学习呼吸放松技巧如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每日练习10分钟以调节情绪波动。
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五禽戏“虎戏”等动作疏通肝经气血。太极拳云手、起势等招式配合腹式呼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每日坚持30分钟易筋经或站桩功,通过形神共养改善气机郁滞状态,长期练习可提升抗压能力。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饮食宜选用莲子、百合、小米等宁心安神食材,配合足三里穴位艾灸增强体质。若出现持续心悸、失眠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日常可通过五音疗法聆听角调式音乐,或使用合欢花、玫瑰花代茶饮辅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