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低有什么临床意义

肝胆疾病编辑 医学科普人
1476次浏览

关键词: #胆碱

胆碱酯酶降低可能提示肝脏疾病、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或慢性炎症等病理状态,临床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主要与肝功能受损、毒物接触、营养缺乏等因素相关,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或神经肌肉传导异常等症状。

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是胆碱酯酶降低的常见原因。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肝脏合成胆碱酯酶能力减弱,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腹水等表现。急性肝衰竭时胆碱酯酶水平可急剧下降,需警惕肝性脑病风险。有机磷农药中毒会不可逆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患者表现为瞳孔缩小、大汗淋漓、肌肉震颤,需立即使用氯解磷定注射液联合阿托品注射液抢救。长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或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酶合成,常见于消化吸收障碍患者,需逐步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复合维生素B片。部分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胆碱酯酶暂时性降低,控制原发病后多可恢复。

日常需避免接触有机磷制剂,肝功能异常者应限制高脂饮食并戒酒,定期监测转氨酶与胆碱酯酶水平。出现不明原因肌无力或消化系统症状时,建议完善胆碱酯酶检测及肝功能评估,营养不良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膳食结构,必要时补充肠内营养制剂。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