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肿瘤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44次浏览

化疗后反复发烧可能与感染、药物反应、肿瘤热、骨髓抑制或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部分药物本身也可能引起发热反应;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致热原或合并基础疾病同样可能导致体温波动。需结合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明确病因。

1.感染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口腔、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患者可能出现寒战、咳嗽或尿频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血培养、降钙素原检测,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伏立康唑片等抗感染药物。

2.药物热

博来霉素、顺铂等化疗药物可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或引发过敏反应,导致非感染性发热。通常出现在用药后24-48小时,体温多维持在38℃左右,伴有皮疹或关节痛。血常规检查无感染征象,停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3.肿瘤热

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本身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原,化疗后肿瘤细胞大量坏死会加剧发热现象。特征为午后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抗生素治疗无效。可通过PET-CT评估肿瘤负荷,遵医嘱使用萘普生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

4.骨髓抑制

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能导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为持续低热伴乏力、皮肤瘀斑,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⁹/L。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同时进行保护性隔离。

5.免疫功能紊乱

化疗药物可能破坏免疫系统平衡,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临床特征为高热伴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需监测肝肾功能,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调节,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化疗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蒸蛋羹、鱼肉粥,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出现寒战或体温超过38.5℃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居住环境需每日紫外线消毒,陪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规范洗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