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 #流产
关键词: #流产
流产可能由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流产通常表现为阴道流血、下腹疼痛、妊娠反应消失等症状,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可能与父母染色体异常或受精卵分裂错误有关。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流产多发生在妊娠12周前,通常表现为突然停止的妊娠反应和无痛性阴道流血。对于反复流产者,建议夫妻双方进行染色体检查,必要时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正常胚胎。
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流产。黄体功能不全会使孕酮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这类流产多发生在妊娠8-10周,常伴有渐进性加重的下腹坠痛。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进行黄体支持治疗。
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等子宫结构问题可能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如单角子宫可能导致中期流产,子宫肌瘤可能引起胎盘供血不足。这类流产多发生在妊娠14-20周,可能伴有剧烈腹痛。部分患者可通过宫腔镜手术矫正子宫畸形,术后使用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
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胚胎导致流产。细菌性阴道病也可能增加流产风险。感染引起的流产多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预防性措施包括孕前TORCH筛查,确诊感染后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感染药物。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同种免疫异常等免疫问题可能导致胎盘血栓形成或母体排斥胚胎。这类流产可能发生在任何孕周,常伴有反复流产史。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预防流产需注意孕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基础疾病。孕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性生活,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叶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产症状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及时就医。流产后建议间隔3-6个月再怀孕,期间可通过中医调理改善体质。反复流产者应进行系统检查,明确原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