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眼睛视网膜脱落可能由高度近视、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牵拉、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视网膜脱落可通过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气体填充术等方式治疗。
高度近视患者眼球轴长增加,视网膜变薄,容易出现裂孔或变性区。视网膜可能因玻璃体液化牵拉而脱落,表现为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卵磷脂络合碘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眼球受到钝挫伤或穿透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撕裂或脱离。常见于拳击、球类运动等意外伤害,伴随眼睑肿胀、前房积血等症状。紧急处理需包扎患眼,避免揉眼。临床可能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玻璃体积血或增殖膜形成。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眼底造影检查。治疗可选用雷珠单抗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年龄增长导致玻璃体液化后脱离,对视网膜产生异常牵引力。多见于中老年人,典型症状为飞蚊症加重伴视野幕样遮挡。需避免突然转头动作,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前可能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缓解症状。
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能伴随视网膜周边变性。患者常有家族史,早期表现为夜视力下降。建议亲属进行基因筛查,高风险者每半年检查眼底。预防性治疗可考虑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视网膜脱落患者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1-4周,避免高空飞行及剧烈运动。饮食应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如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注意用眼卫生,控制每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出现视力骤降、视野缺损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