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28次浏览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血小板的疾病,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减少。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药物因素和自身免疫异常是主要诱因,治疗需结合免疫调节和血小板支持。

1. 遗传因素

约10%-20%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特定基因如HLA-DR2等位基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遗传倾向,但并非直接致病原因。

2. 环境触发因素

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常诱发急性发作。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引发免疫交叉反应。接触苯类化学物质会损伤巨核细胞功能,建议感染后监测血小板计数2周。

3. 自身免疫异常

B细胞过度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如GPIIb/IIIa抗体),同时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陷。部分患者合并甲状腺炎红斑狼疮,需筛查抗核抗体谱。

4. 病理机制

血小板在脾脏被加速破坏,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导致生成不足。骨髓检查可见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但产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至1-2天(正常7-10天)。

治疗方案:

1. 一线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天)抑制抗体产生,静脉丙种球蛋白(0.4g/kg/天×5天)阻断吞噬作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泊帕25mg/日)刺激骨髓造血。

2. 二线治疗

利妥昔单抗每周375mg/m²清除B细胞,脾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新型BTK抑制剂(如阿卡替尼)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3. 支持疗法

输注血小板悬液维持计数>20×10⁹/L,避免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软毛牙刷防牙龈出血,加装浴室防滑垫预防跌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需长期管理,急性期每周监测血常规,缓解期每3个月复查。妊娠患者需维持血小板>50×10⁹/L方可阴道分娩。疫苗接种应避开复发期,优先选择灭活疫苗。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时需立即急诊处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