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引起的血管炎怎么处理

外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23次浏览

关键词: #血管炎 #血管

静脉滴注引起的血管炎需要立即停止输液并就医,治疗包括药物抗炎、局部护理和调整输液方案。常见原因包括药物刺激、导管损伤或感染

1.药物因素

某些高渗溶液、抗生素或化疗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氯化钾注射液、万古霉素、化疗药物紫杉醇是典型刺激物。处理时需更换刺激性小的替代药物,如改用口服剂型或稀释后缓慢输注。

2.机械性损伤

留置针反复穿刺或导管材质过硬可能造成血管壁创伤。聚氯乙烯导管比聚氨酯导管更易引发炎症。选择22-24G细针头,每72小时更换穿刺部位,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血管。

3.感染因素

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细菌性血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病原体。出现红肿热痛需做细菌培养,轻症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中重度感染需口服头孢氨苄或静脉用万古霉素。

治疗措施分三级实施:

-局部处理: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促进修复

-药物方案:轻症口服布洛芬,中重度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日

-输液优化:更换为等渗生理盐水载体,输注速度控制在40滴/分钟以下

预防复发需做到三查七对,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采用中心静脉通路。糖尿病患者和血管弹性差者建议使用输液泵控制流速。发生血管炎后该血管至少休息3个月再使用。

血管炎初期正确处理可避免组织坏死,出现条索状硬结或皮肤溃烂需血管外科介入。输液过程中发现沿血管走向的红色条痕应立即呼叫护士,延误处理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定期做血管超声监测有助于评估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