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什么病,能不能治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关键治疗包括抗病毒、对症支持及并发症管理。
1.病因与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造血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炎症反应。高危人群包括山区务农者、野外作业人员,5-10月为发病高峰季。
2.典型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不退,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特征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出现呕血、黑便。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⁹/L,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3.针对性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首选利巴韦林静脉注射,疗程7-10天。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计数小于2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者。重症患者需采用血浆置换清除炎症因子,合并细菌感染时联用头孢曲松等广谱抗生素。恢复期患者可服用生血小板胶囊等中成药调理。
4.预防与康复管理
野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发病后绝对卧床休息,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如鱼汤、蒸蛋,避免粗糙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出院后每月复查血常规直至血小板稳定在100×10⁹/L以上。
该病治愈率可达85%以上,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并发症。出现疑似症状后72小时内就医是关键,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止院内感染。治愈患者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仍需注意预防再次蜱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