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的名词解释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呈螺旋形或弧形,具有鞭毛结构,可穿透胃黏膜黏液层并黏附于上皮细胞。其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以维持生存环境。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损伤。部分菌株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进一步加重黏膜损害。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及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根除治疗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定期消毒厨具。感染者应完成全程规范治疗,治疗后4-8周复查确认根除效果。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建议共同筛查,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日常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胃肠菌群平衡。出现持续上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