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多发性胆囊息肉癌变吗

发布时间:2019-04-0854387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多发性胆囊息肉可能会发生癌变,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疾病大多数是因为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里,有胆固醇积聚的胆固醇沉着病症,它属于胆囊的良性病变。胆囊在的人体中,所担当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胆囊息肉的发生,其实则是一种生长在胆腔内壁上的多余物质。这个物质,如果大小超过2厘米,就要进行治疗。

假如在进行保守治疗三个月以后,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大了,且大于十毫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怀疑是恶性的话,要马上进行手术。患者如果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情况下,要每一个月或者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小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炎性息肉了。在进行保守治疗后每一个月或每三个月进行复查的时候,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每六个月或每一年复查一次;倘若情况正好相反,是恶性病变,三个月以后按道理是应该变大的。如果没有变大,那就表明是良性的。要是这样的话,每半年复查一次就没问题了。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会遗传吗
胆囊息肉会遗传吗?这种情况应该不是遗传性的疾病一般不会遗传的。内科中的疾病中,胆囊息肉的多发在生活中也是很主要的。对于诱发了胆囊息肉的病因,多数人了解的不是很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下面的文章中来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脂肪肝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有关
胆囊息肉(PLG)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PLG人群。研究人员对可能受影响PLG发生的11个因子进行分析时发现,病人血胆固醇含量和营养状况对胆囊息肉的发生有显着影响,脂质代谢紊乱是其危险因子。
胆囊息肉如何锻炼能变小
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患者采用手术的方法来治疗,也有的患者采用运动的方法来治疗,但是很多的患者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运动方法来治疗胆囊息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胆囊息肉如何锻炼能变小:
胆囊息肉通过什么传染
说到疾病的传染性,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感冒、霍乱、肺结核等一系列的传染病,但是如果说胆囊息肉也会“传染”,您相信吗?这是真是假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胆囊息肉到底会不会传染?如果传染会通过什么途径传染?
右胸肋骨下方隐痛是什么原因
如果病人出现了右侧肋骨下方隐痛的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见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肝脏、胆囊部位的疾病,因为右侧肋骨下方是肝脏和胆囊,如果出现了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肝囊肿,肝炎、肝脏肿瘤情况,就会引发右侧肋骨下方有明显隐痛的情况。第二,就是见于右侧第十一、十二肋软骨炎的患者,就会在肋软骨部位形成无菌性炎症,从而引发右侧肋骨下方隐痛并且在按压时还会有明显的压痛情况。第三,就是见于外伤,特别是右侧肋骨下方出现软组织损伤或者肋骨、肋软骨损伤以后,恢复期就会出现明显的隐痛情况。第四,就是见于受凉,特别是受凉以后引起了右侧肋骨下软组织受凉痉挛情况,就会出现软组织痉挛,引发隐隐疼痛的情况。
语音时长 01:33

2020-03-19

63374次收听

胆囊息肉吃哪种药好
可以吃一些熊去氧胆酸类消除胆汁淤积,利胆的一类药物,来逆转这些胆固醇性息肉。也可通过饮食习惯的调整,减少胆固醇类的药物的摄入。对于腺瘤性息肉,真性息肉,这类息肉主要的危害是潜在癌变的风险,吃药对息肉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吃任何保健药或相关增加免疫功能药都不能抑制或者阻断癌变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类息肉多半会不断地变大,细胞异型性增加,癌变的几率也明显增加。并不能靠吃药解决的。比较常见是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息肉是因胆固醇代谢的一种异常,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粘膜上导致的一种息肉。息肉其实真正的不是肉,里面并没有有形的细胞成分,是一些胆固醇的结晶。这类息肉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控制。胆囊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类胆囊的良性疾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大多数人B超检查后发现。对于如何处理与治疗,更多的要弄清楚息肉的性质。
语音时长 01:52

2020-03-18

57757次收听

胆囊息肉要怎么调理
胆道息肉的形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往往是在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平常一日三餐不准时,经常熬夜、抽烟、喝酒、长期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关,那么有的息肉还会合并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因此呢,对于这样的胆囊息肉形成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当中脂肪的摄入,那么某些肥胖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建议呢,积极的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减少身体内脂肪的比例,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目前形成原因还不太清楚,由于其具有潜在癌变的风险,所以呢,一旦确诊,特别是胆囊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有血流,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的时候,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47

2020-02-21

58561次收听

02:57
胆囊息肉不能吃什么
胆囊息肉患者不能够吃什么,第一限制高脂饮食,使我们的血脂降低,从而使胆汁成分中的胆固醇降低。第二避免酗酒,这可以缓解慢性胆囊炎,阻止胆囊息肉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胆囊息肉的形成与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根据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找出胆囊息肉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跟人们的高脂饮食有关,胆固醇性质的息肉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胆汁中的胆固醇成分增加以及比例的升高,导致胆固醇在胆囊壁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另外一类息肉是胆囊腺瘤性的息肉,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这类息肉与慢性胆囊炎有关,而慢性胆囊炎又与长期饮酒密切相关。
03:10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是一个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疾病,85%以上的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任何感觉,有少部分的病人可能会有胆囊炎、胆结石类似的症状,暴饮暴食以后,右上腹会有隐痛不适,大部分是伴有炎性的改变的时候,胆囊息肉才会有这种症状。胆囊息肉的症状不是特别的典型,大部分人没有症状,少部分人可能有胆囊炎的表现,还有一些胆囊息肉病人比较常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常常是因为伴有胆囊炎而引起的胃肠道不舒服。所以,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是没有症状的,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
03:05
胆囊息肉预后如何
胆囊息肉根据它的大小不一样,治疗方法不一样,预后也是不一样的。极个别的胆囊息肉超过一公分,生长比较快,或者在超声检查时血流比较丰富,有恶变的风险,需要手术来切除。最好做完整的胆囊和息肉的切除,把胆囊切除以后息肉没有生存的根本,能够得到彻底的治愈。如果息肉比较小比较多,可以继续观察,口服熊去氧胆酸,急性炎症的患者可以加一点消炎利胆片,减轻胆囊息肉的症状,需要长期随访,每半年或者每三个月需要超声来看看这息肉有没有继续长大,有没有继续变多。绝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疾病,不会影响生命。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应该做彩超,ct,核磁,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的检查,心电图、胸片等检查。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
语音时长 01:13

2018-09-14

63834次收听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在门诊或者在临床上常见的是一个B超学的概念。B超不能诊断胆囊息肉,B超的诊断应该叫胆囊息肉样病变。就是像胆囊息肉一样的病,所以叫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真正的胆囊息肉,还有一些胆囊腺瘤以及胆囊脂肪瘤等等的一些肿瘤。这是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是胆固醇性的结晶。实际上B超所说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就包括了胆固醇结晶。真正的胆囊息肉、胆囊的腺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一厘米时候,99%以上都是胆固醇结晶。在大于一厘米以上以后,是真正的胆囊息肉的概率,大概在30%左右。
语音时长 01:23

2018-09-07

64747次收听

01:51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一般而言,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在临床上出现自愈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是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主要是需要关注息肉生长的快慢。有的患者是出现很小的息肉,每年进行复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来讲,可以不用治疗;但是,如果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胆固醇性息肉生长以后,再自动消退,就会比较难。有的患者息肉长得会比较慢,经过几年,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患者一旦出现可能会长得较快,几个月从B超上能看到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所以这种息肉一旦形成,不太可能自愈。部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在胆囊,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帮助患者调节胆汁代谢后,可能会减小或者是逐渐消退。
01:32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胆囊息肉有什么治疗方法
近10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大为增加,同时胆囊息肉的病理类型复杂,胆囊息肉主要有:(1)胆固醇性息肉:此类胆囊息肉最为常见。它的体积常在1cm以内,并有蒂。结集的胆固醇结晶体沉积在有小蒂的息肉的粘膜上,表现为多发性息肉,息肉的表皮脱落至胆囊腔内之后,有可能成为胆囊结石形成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