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产后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激素水平变化、泌尿系统感染、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产后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
妊娠期子宫增大及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会导致盆底肌过度拉伸或撕裂,减弱其对尿道括约肌的支撑力。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漏尿。建议产后42天开始凯格尔运动,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和阴道的动作,持续6-8周可显著改善症状。
2、分娩损伤
难产、产钳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可能直接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纤维,导致尿道括约肌控制力下降。这类患者常伴有会阴疼痛或坠胀感。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神经修复。
3、激素水平变化
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盆底结缔组织弹性增加,而产后雌激素骤降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可能出现尿频尿急伴漏尿现象。哺乳期结束后激素逐渐恢复,症状多自行缓解,期间可短期使用雌激素软膏局部涂抹。
4、泌尿系统感染
导尿管留置或产后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膀胱炎,炎症刺激可引起急迫性尿失禁,多伴随排尿灼痛、尿液浑浊。需完善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选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5、心理因素
产后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膀胱功能,表现为无明确诱因的漏尿,夜间症状加重。心理疏导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效果较好,必要时可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
产后6周内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西蓝花,促进组织修复。排尿时可尝试中断尿流2-3秒以锻炼盆底肌,但不宜长期采用该方法。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血尿、发热需及时就诊泌尿外科。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尿失禁是由什么引起的?
- 2 什么是尿失禁
- 3 尿失禁是怎么得的
- 4 得尿失禁什么引起的
- 5 什么叫尿失禁
- 6 尿失禁是怎么引起的
- 7 尿失禁是如何产生的?
- 8 尿失禁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