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63092次浏览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主要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肝脏、脑部等器官异常沉积。该病可引发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及角膜K-F环等典型表现,需通过青霉胺等药物驱铜治疗和低铜饮食管理。

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理机制是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汁排铜减少。患者体内铜离子无法正常代谢,过量铜首先沉积于肝脏,导致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或非特异性肝炎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铜沉积可扩散至脑部基底节区,引发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张力障碍、震颤、构音困难,部分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角膜边缘的铜沉积形成特征性K-F环,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约半数患者在5-35岁发病,儿童多以肝病为首发表现,成人常见神经精神症状。急性肝衰竭型患者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少数不典型病例仅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炎或内分泌紊乱。基因检测发现ATP7B基因双等位突变可确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24小时尿铜升高支持诊断。

治疗需终身坚持驱铜治疗与铜摄入控制。一线药物青霉胺片通过络合铜促进其排泄,二线药物锌制剂片可减少肠道铜吸收。重症肝病患者可能需肝移植手术。饮食需避免动物内脏、贝壳类、坚果等高铜食物,建议饮用去离子水。未经治疗的患者可能在数年内死亡,规范治疗可使80%以上患者获得正常寿命。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尿铜及血常规,每6个月进行神经系统评估。避免使用铜制餐具,慎用含铜量高的中药如龟板、牡蛎。育龄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妊娠期间仍需维持驱铜治疗。建议患者家属进行基因筛查,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可预防器官损害。建立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习惯,有助于改善神经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关推荐

02:47
腿不自觉的抖动怎么回事
腿不自觉的抖动要分几种情况。如果是年轻人,首先考虑有没有肝豆状核的变性,肝豆状核的变性可能会有铜蓝蛋白的升高。肝豆状核变性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最常见的可能是有一些帕金森症,帕金森症会出现全身肌肉,特别是上肢和下肢的一个不自觉的抖动。帕金森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药物。目前来讲,比较新兴的治疗方式包括脑电极的植入,通过脑电极的植入来缓解帕金森的抖动的现象。另外,腿不自觉抖动也可能是跟甲状腺功能的亢进等因素有关,以及局部的神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