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祛除体内湿气的中药

51209次浏览

如今有不少的人,都存在着明显的湿气现象,要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个人的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有效达到祛除体内的湿气,我们就应该合理的使用中药,比如说薏米仁,黄芪,茯苓,扁豆,山药等,坚持使用之后,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现代人本身就因为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众多的因素,导致身体出现明显的亚健康状态,有不少的人体内本身,就伴有明显的湿气现象,这就会导致个人的健康受到一定影响,必须要尽快的达到除湿作用,那么大家也非常的好奇,祛除体内湿气的中药有哪些?
  一、山药
  山药是一种很好的除湿中药,山药有很好的健脾健胃作用,对于个人的健康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还可以滋养肾脏,补充精华,它也有助于消除体内的湿气。
  二、刺五加
  体内如果存在比较多的事情,那么对于个人的健康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该尽快的去除湿气,祛除湿气有很多不一样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选择刺五加,可以快速的达到补筋骨的效果,而且还可以祛除湿气。
  三、薏米仁
  薏仁在中医中称为薏仁,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可有效达到去除湿热的效果,改善关节痛,对于肠胃的健康会有一定的帮助,消肿,健脾健胃,长期服用可使身体变轻,可有效发挥养生的作用,煮沸的薏仁汤具有很好的除湿效果。
  四、茯苓
  茯苓味温润甘甜,可进入心经、脾经、肾经,具有健脾健胃、健脑利湿、安神的作用。它的药用性能非常平和,能有效去除体内水分。
  五、黄芪
  具有益气、活血、促进尿形成、减少体内水分积聚的作用。常用黄芪浸水饮用,还可以补气养血,加速体内残留毒素的排出,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代谢率,有助于加速脂肪细胞的分解,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常用黄芪泡水饮用,还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日常健康。
  六、扁豆
  具有健脾、祛湿、通便的作用。扁豆在水中饮用,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滋养胃肠细胞,促进胃肠蠕动,排出黑臭大便,减少肠道脂肪堆积。在水中饮用小扁豆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湿,改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

相关推荐

人体湿气重怎么办
人体湿气重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中医调理、药物治疗、改善环境等方式改善。湿气重可能与脾胃虚弱、外感湿邪、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居住环境潮湿等因素有关。
中医说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中医说的湿气重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衡导致病理产物积聚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舌苔厚腻、身体困重、大便黏滞、皮肤油腻等症状。湿气重可能与环境潮湿、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外感湿邪等因素有关,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排汗、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起居调节等方式改善。
湿气重能吃红枣吗
湿气重一般可以适量吃红枣,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但需避免过量食用。
湿气重会导致口臭吗
湿气重可能会导致口臭,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湿气重是中医概念,指体内水湿代谢失衡,可能表现为舌苔厚腻、食欲减退、身体困重等症状。口臭的发生主要有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性因素两类,湿气重属于后者。
儿童湿气重怎么调理
儿童湿气重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中医调理、改善环境、药物治疗等方式调理。湿气重可能与脾胃虚弱、环境潮湿、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疾病影响等因素有关。
湿气重会不会嗜睡
湿气重会嗜睡。湿气重的同志喜欢睡觉,没有精神,睡得起不来非常懒。湿气是伤阳气,一个人愿意起床,愿意活动是因为阳气出来了,类似于春天来了大家都喜欢在外面郊游踏青,夏天很热时热的睡不着,但是如果是阴雨天,没有太阳又很冷,就相当于是湿气很重状态,阴冷的天气人就很想睡觉,冬天阳光比较少,所以会出现冬眠。所以湿气重是不会引起人睡觉,但是湿气就像天上乌云,遮挡了太阳,遮挡了人体阳气,让人体阳气不能运行,人体就没有活力,就不想动,躺着就不想起来,所以湿气重的人非常懒,不想动喜欢睡觉。
语音时长 01:33

2021-12-30

63299次收听

湿气能不能根除
湿气不能根除。首先湿是指体内水液运行过程中受到阻滞,水液运行受阻不能正常运行,就储存在皮下,储存在体内没有排出体外,既然是一个代谢产物,是每天可以清除,但每天都会产生,所以可长期吃一些食物去除湿气,如薏仁米,红豆煮粥,或加强运动也可祛湿。还有一种更难是痰湿体质,不可能去除干净,因为本身是这种体质,每天会产生大量痰湿,即使是通过食疗甚至用药物也只是维持了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而并不能能将永久完全清除干净。对不喜欢运动的且又喜欢喝大量碳酸饮料,体内湿气非常多,也容易得代谢性疾病。
语音时长 01:54

2021-12-30

70219次收听

体内湿热重有哪些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粘、口渴但是喝水不多、大便黏腻不少、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出现身热不扬、汗出热势不减,或者见到面目发黄、颜色鲜黄鲜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湿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头身困重、倦怠、嗜睡、肢体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腹胀、口中粘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混浊、女性还可以见到白带的增多和粘稠等等。热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心烦多汗、怕热、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浊涕,甚至鼻出血,皮肤会出现痈肿疮疡、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症状。当湿和热同时侵犯,人体就会表现出湿热双重特性,当出现此类湿热症状,切不可自行诊断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患者去及时就医,在中医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调理和治疗。
语音时长 01:43

2021-12-30

62533次收听

去湿气中药能否减肥
去湿气的中药对于痰湿性肥胖的患者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也是有限的。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因此,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的,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的。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半是有脾肾气虚,或者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的中药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症状,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而肥胖型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有限。
语音时长 01:48

2021-12-30

63930次收听

湿气的症状有什么
湿气湿属于外在的邪气,中医是六淫邪气之一。中医认为,自然界侵入到体内的邪气有六种,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是其中之一,湿气通于夏,夏天湿气比较重,夏天和人体的脾胃相对应。另外,湿气和脾胃相对应。也就是湿气进入体内以后,易出现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四肢无力,酸困,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另外,湿气是为阴邪,湿气吸入体内以后,使经络不通,使肌腱、肌肉组织僵硬、麻木、疼痛、关节疼痛这一类症状。另外,湿为阴邪,湿气下注可以引起来腹泻、白带异常、增多等等症状。
语音时长 02:10

2021-09-29

70664次收听

02:01
湿气重会拉肚子吗
湿气重可能会导致拉肚子。中医讲湿盛则濡泻,一般的湿气盛就容易导致泄泻,也就是常说的拉肚子。脾湿运化以后,它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舌苔厚腻、大便溏泄等表现。治疗湿气重的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健脾祛湿,中医常用的方剂是健脾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等。作为一种食疗,中医也常用山药、薏米、莲子、芡实煮粥治疗湿气盛导致的大便溏泄。
02:27
胖是因为湿气重吗
湿气重是可能引起肥胖的,但是肥胖并不一定都是由湿气重引起。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所以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脾肾气虚,或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还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而痰湿型肥胖的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也是有限的。
02:14
肚子大是湿气重的原因吗
肚子大的原因也很多,湿气重是它的病理表现。根本原因是摄入太多,而代谢不足,也就是消耗过少,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能被消耗就储存在体内,而储存在体内,形成脂肪、油脂、脂肪肝等,就认为它是湿气,湿气本身不是个疾病,它是个病理产物,是体内的垃圾,所以它叫湿气,肚子大根本原因是增加很多垃圾,而没有把垃圾清扫掉。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摄入和消耗相平衡,肚子不会大,消肚子就是消耗大于摄入量,如果摄入很多,消耗很少,肚子就会慢慢变大,所以湿气只是一个病理表现,只是过多的垃圾储存在体内而已。
01:56
汗蒸可以去湿气减肥吗
汗蒸不能祛湿减肥。汗蒸就是通过人处于一个很热的环境里面,让人体热的发汗,人在热的发汗之后,出来的时候可能感觉到很轻松。但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气随津脱,就是出汗之后,人体会感觉很虚弱,很虚弱,人体代谢就比较慢,代谢一减慢,人体的消化也减慢,也就是摄入和消耗不在一个平衡点上。汗蒸之后让人体更虚弱,气随津脱,消耗更少,人体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可能会长胖。要想减肥,还得从源头上抓,从基本原理上抓,多运动,少吃饭。
03:04
湿气重怎么调理
湿气重的调理应该做到:一、饮食以清淡、辛温食物为主,少量饮酒,不可过于贪食;二、放松心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三、久居潮湿地带的人要多晒太阳,穿干爽、吸汗的衣服。要采取宜干不宜湿,宜静不宜动,宜暖不宜寒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