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怎么护理
新生儿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增加光照时间、观察大小便、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就医治疗等方式护理。新生儿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喂养不足、感染、溶血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增加母乳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建议每2-3小时喂养一次。若母乳不足可补充配方奶,保证每日8-12次喂养。喂养时注意婴儿含接姿势,避免吸入空气。哺乳期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
2、增加光照时间
自然光照射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可将婴儿置于阳光柔和的窗边,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照射时裸露四肢和躯干。光照期间需密切观察婴儿状态,出现烦躁或皮肤发红应立即停止。
3、观察大小便
正常新生儿每日应有6-8次小便和3-5次黄色大便。若出现尿量减少、大便颜色变浅或陶土色,可能提示胆汁淤积。家长需记录排泄次数和性状,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排便不畅时可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蠕动。
4、监测胆红素水平
经皮胆红素检测仪可无创监测黄疸程度,建议每日测量1-2次并记录数值。胆红素上升过快或超过15mg/dl需警惕核黄疸风险。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应更频繁监测。检测时选择前额、胸骨等部位,避开有胎脂或淤青的皮肤。
5、必要时就医治疗
当黄疸持续超过两周、胆红素急剧升高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蓝光照射治疗,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严重者需换血疗法。溶血性黄疸患儿可能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护理期间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注意观察精神状态、肌张力及吸吮力变化。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使用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需中断喂养,但需加强监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室温在24-26℃。记录每日黄疸变化情况,包括出现部位、颜色深浅及消退进度,为医生评估提供依据。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新生儿黄疸应该怎么处理
- 2 新生儿黄疸正常范围
- 3 如何处理新生儿黄疸
- 4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 5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 6 新生儿黄疸严重吗
- 7 什么叫新生儿黄疸
- 8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