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凝血功能障碍、产伤、感染、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脐带渗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症状。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输血治疗、抗感染治疗、手术止血、基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维生素K缺乏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合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母亲孕期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使用抗凝药物,会加重胎儿维生素K缺乏。典型症状为生后2-5天出现皮肤穿刺点渗血、脐带残端出血。需立即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2、凝血功能障碍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A/B,或获得性凝血因子消耗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可导致出血倾向。表现为皮下大片瘀斑、关节腔出血、注射部位血肿。需检测凝血四项和凝血因子活性,确诊后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特异性凝血因子浓缩剂。
3、产伤因素
难产过程中头部受挤压可能导致帽状腱膜下血肿,产钳助娩易引起头皮血肿。巨大儿经阴道分娩时可能发生肝脾破裂。这类出血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需通过超声检查评估出血量,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肿或修补脏器。
4、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可引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除出血表现外,多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喂养困难。需进行血培养检查,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联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抗感染,同时输注血小板。
5、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无力症等疾病可导致反复出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点、鼻衄、血尿。基因检测可确诊,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氨甲环酸注射液、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等药物,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新生儿出血期间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搬动。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增加绿叶蔬菜摄入,人工喂养应选择强化维生素K的配方奶。每日检查脐部残端是否干燥,皮肤瘀斑需记录范围变化。出院后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接种疫苗时需告知医生出血病史。发现呕血、便血或抽搐等严重症状须立即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