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衰竭
肝衰竭是指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无法维持正常代谢、解毒、合成等生理功能的临床综合征。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主要由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通常在2周内出现肝功能严重障碍,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中毒等。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可能需要肝移植。
2、亚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病程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通常在2-26周内发展。症状包括持续性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常见原因有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和对因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
3、慢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逐渐发展的肝功能失代偿,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表现为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终末期需考虑肝移植。
4、代谢异常
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如威尔逊病、血色病可导致肝衰竭。这些疾病导致铜、铁等金属在肝脏过度沉积,造成肝细胞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预防肝衰竭发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驱除金属和饮食控制。
5、其他原因
肝衰竭还可由急性妊娠脂肪肝、布加综合征、肝脏恶性肿瘤浸润等原因引起。这些情况相对少见,但同样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
肝衰竭患者应注意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低盐、适量蛋白饮食,限制水分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出现意识改变、呕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肝移植评估。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