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病原因
胃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慢性胃部疾病以及环境因素等。胃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症状隐匿,需提高警惕。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长期未治疗可能进展为胃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三联或四联疗法。患者需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确诊后规范治疗。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熏烤及霉变食物会显著增加胃癌概率。这类食物含亚硝酸盐、苯并芘等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建议日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出现胃部隐痛、饱胀感持续加重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3、遗传因素
约10%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尤其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性弥漫型胃癌风险极高。直系亲属有胃癌史者应提前至40岁开始胃镜筛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这类患者可能伴随早饱、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鉴别。
4、慢性胃部疾病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术后残胃等癌前病变需定期监测。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导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建议每1-2年复查胃镜并取活检,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考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
5、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石棉、铅等职业暴露,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协同促进胃癌发生。烟草中的致癌物可随唾液吞咽至胃部,酒精则刺激胃酸过度分泌。改善工作防护、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风险,同时注意排查反酸、黑便等报警症状。
预防胃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以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超过两周时,须及时消化科就诊。胃癌早期治愈率较高,规范治疗配合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