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疾病有哪些
青少年心理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压力、脑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
1、抑郁症
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或食欲改变。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家庭冲突或学业压力相关,部分患者存在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治疗需结合心理疏导,药物可选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舍曲林片等。家长需关注青少年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施压。
2、焦虑症
焦虑症以过度担忧和躯体症状为特征,如心悸或出汗,常因升学竞争或社交恐惧诱发。发病涉及杏仁核过度激活等神经机制,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推荐盐酸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丁螺环酮片。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减少刺激性事件暴露。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该疾病以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为主,与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有关。环境因素如铅暴露可能加重症状,治疗需行为干预结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胶囊等药物。家长需配合学校制定结构化学习计划,限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4、对立违抗障碍
表现为持续对抗权威行为,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粗暴或遗传因素相关。常合并执行功能异常,干预需家庭治疗配合哌罗匹隆片、阿立哌唑口崩片等药物。家长应避免体罚,通过正面强化改善亲子沟通。
5、神经性厌食症
特征为刻意节食导致体重过低,与社会审美压力及5-羟色胺系统紊乱有关。可能引发闭经或心律失常,治疗需营养支持联合奥氮平片、氟伏沙明片等药物。家长需监测饮食摄入,避免对体型过度评论。
青少年心理疾病需早发现干预,家长应保持非批判性沟通,定期陪同就医复查。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限制社交媒体负面影响。若出现自伤或攻击行为须立即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期间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